当前位置:首页>公司新闻>AI为解决交通拥挤带来新方案

AI为解决交通拥挤带来新方案

发布时间:2018-05-04 点击数:3685


未来城市将朝着高度智慧化的方向发展,强调利用未来科技推动城市治理服务转型,实现城市高效能、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。在新技术层出不穷的今天,越来越多科幻的情节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实现。在人们最为头疼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方面,AI给出了更多的可能。

       对拥堵不堪的公共交通而言,人工智能的逐渐渗透能够带去巨大的转变,尤其是对于中国的路况而言是具有重大意义的。不过,想要真正实现对于公共交通的愿景,仅靠技术的创新和成熟是远远不够的,环境、设施、政策的配合缺一不可。

一、公交分模块,开车不用人,AI赋予公共交通更多可能

        对于乘坐公交车的人而言,需要担心的事情有很多。要匆匆忙忙的赶公交,但有时还是会眼睁睁地看着公交在自己眼前过去。即使等到了公交,也要看有没有本事挤上去。挤上去之后,路上还很可能会遇到拥堵。

       而这些困扰着人们的问题,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就能够得以缓解。NEXT Future Transportation Inc(未来运输公司)研制出了一种先进的智能巴士。这种巴士分成了几个模块,每节车厢都能在标准化的城市道路上与其他车厢随意组合或分离。

       拼接在一起的时候,车门可以相互折叠,迅速地形成开放宽广的空间,乘客们可以在不同车厢之间自由穿行。而分离的时候,它们又能够成为一个个独立的模块,乘客可以通过Next APP呼叫这些模块,指挥它们带自己去想去的地方。

       这种模块化的设计给公共交通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。它能够节省大量的空间,2.7米长的空间可坐6人,站立4人。而拼接之后坐6人,站2人只需1.9米。另外,Next的智能系统可实现自动分配,将目的地相同或相近的人组合在一起,减少了不必要的能源与行程的浪费。

       在这种技术中,AI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通过AI,公交模块系统的无缝协调才得以实现,为乘客提供了更加灵活的路线选择方式,为乘客进行规划,乘客通过智能手机应用或是安装在车厢内的触摸屏进行选择,使乘客能够在到达目的地之前尽量不必换乘其他交通工具,最大程度上减少了乘客转乘出租或使用单车的几率。

       此外,AI还能够预测模块化汽车系统如何流动,车厢如何使用车道,何处出现交通堵塞,以及哪里是车厢耦合的最佳位置。

       帮助该公司提供AI解决方案的是由西部数据研发的Data Makes it Possible程序。在旅途中,乘客还可以通过应用呼叫服务车厢,商店、咖啡吧、餐馆、洗手间一应俱全。解决了公交车上不能吃东西、没有卫生间等各种问题。

       这种模块公交车的正式运营时间大约在2020年,这无疑是对公共交通的一次颠覆性的转变。它使人类像数据在互联网中自由移动一样高效穿梭于城市之中,共乘体系的公交车可能会越来越多地出现。这对于改善公共交通,减少环境污染无疑是巨大的推助力。

       除了模块化公交,无人驾驶公交也已经出现,并且在多处落地。

       去年8月,台北一个公车专用道,一款无人驾驶巴士进行了五天的实验测试。这种巴士载客量只有12人,测试速度也在20公里以下,但代表着公车向无人驾驶发展的一大进步。

       同月,一款名为“时代电动”的智能公交在湖南株洲进行了路况适应性测试,在开放路段进行5公里“试运行”。这是一款长12米的无人驾驶智能汽车,时速40公里,可容纳80名乘客。

      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先进的技术。在“时代电动”的周身,遍布了厘米级精度定位的传感器,强大的感应设备使其能够及时感知周围路况。该车全身装配激光雷达、摄像头等,可探测到前方200米范围内的障碍物,前置单目摄像头,用于识别红绿灯、行人及车辆种类。

       去年9月,深圳也出现了无人公交,深圳巴士集团、海梁科技作为实施单位,推广“阿尔法巴智能驾驶公交系统”

由此可见,新技术大幅改善了我们的公共交通状况。想要在公共交通的改善和治理方面取得进一步的成果,技术的进步是十分重要的。但仅靠技术还远远达不到目的,其他因素的配合也是十分必要的。

二、AI+大幅改善公共交通,技术需环境与政策配合

       在“AI+交通”的发展过程中,中国具有很大的优势。

       中国人口基数大,拥有海量数据。高德拥有7亿用户,覆盖全国超过331个城市,每月覆盖的移动终端数超过11亿。滴滴每日新增轨迹原始数据超70TB,处理数据4500TB,路径规划请求200亿次以上。

       目前,许多相关企业与地方政府展开深度合作,进一步打通数据瓶颈,深入挖掘数据价值。如高德在去年与杭州合作“交通大脑”项目,利用大数据迅速发现城市异常拥堵位置,将其反馈给交警部门,加快出警速度。能够将事故造成的异常拥堵时长缩短20%,平均车速提高35%。

       想要实现这些关于公共交通的愿景,技术是至关重要的力量,但仅靠技术远远不够,政策的支持与交通环境的改善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。

       去年,国家发布了《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》,其中明确要求发展自动驾驶汽车和轨道交通系统,加强车联网、物联网等技术的集成和配套,形成中国自主自动驾驶平台技术体系和产品总成能力,探索自动驾驶的共享模式。此外,未来的交通基础设施需要加强无线通信和传感系统的布置,才好适应更多应用与公共交通中的新技术。

       未来,AI在公共交通方面会有更深度的应用。它能够突破人类感知和反应能力的限制,实现运载工具智能化,使得事故和伤亡率成倍下降。AI能够突破交通流理论的约束,通过广义控制使交通自动化成为现实,使路网承载能力得到大幅提升。在信息资源方面,AI可以在全局上实现资源最优配置,使交通资源被更高效地利用。

       在过去的几年间,中国解决了信息流动的难题。而下一阶段,我们需要优化的是公共交通中人与物体流动的难题。如果公共交通足够发达,就可以用更少的交通工具满足更多人的出行需求,能够大幅减少能源消耗。而先进的AI技术、定位技术、无线通信技术及地理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,以及计算机存储、处理等能力的飞速提升,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备条件。

       好在,我们处在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,技术革新与产品迭代都非常迅速。一旦尖端技术有所突破,那么普及与转变完全能够呈指数级增长。在环境与政策的配合之下,新技术在公共交通领域还能够“大显身手”,呈现更加多样的解决方案。